
3月6日,德國漢諾威CeBIT電腦展的第三天,超過180名檢警突然大批湧入,對參展的台灣數家高科技業者展開大規模搜索,在語言不通、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,現場一陣兵荒馬亂,商品被扣住、主管被帶走,被搜索的30多家台灣廠商宛如驚弓之鳥,在人生地不熟的德國,手足無措。
漢諾威事件規模之大,是「空前」,但不會「絕後」,正因為市場的國界逐漸消弭,授權市場大餅人人想分,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專利權人像獵人似的四處追討權利金,目標之一就是從代工轉型、逐步累積研發能量的台灣企業,愈來愈頻繁的智財大戰無可避免,台商不能坐以待斃。
事後補救 形象受損
漢諾威的震撼來得突然,但寰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怡芳並不意外,據她所知,大多數被搜索的廠商原本就在談授權,所以台灣廠商理應知悉敵人是誰、究竟是那些專利出了問題。
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趙緝熙則認為台灣公司有些冤枉,因為多數廠商都正在跟權利廠商談判,但沒想到被搶先一步聲請假處分,真正有侵權危機的其實沒幾家,所以有些企業當天被抓,隔天仍繼續作生意。
為了不讓漢諾威的悲劇重演,除了在研發階段就要研究同業的IP、迴避設計,參展前更要有萬全準備。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張哲倫提醒企業,事後補救不是不行,但形象受到打擊,潛在客戶也都跑了,花再多成本也無法挽回。
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陳世杰認為,除了參展前備妥技術資料,還可以積極的針對有侵權疑慮的產品,找專業的律師或專利事務所鑑定,取得「未侵權意見」;雖然非官方文件,但能排除「故意侵權」的指控,也能讓供應商、下游廠商與客戶安心。
很多競爭對手為了日後證明侵權嫌疑人的故意,都會先發出警告函或律師函。陳世杰提醒,廠商千萬不能忽略,要立刻評估自身產品有無侵權,並循相同方法找事務所取得「未侵權意見」。
再來,參展前要先了解當地國家有無特殊規範。寰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貞儀強調,法律有國界,每個國家都有新的措施或作業準則,在台灣專利已除罪化,但德國卻仍有刑責。陳世杰補充,歐盟比較保護IP,包括法國、義大利、西班牙都有刑責,亞洲地區僅有日本有刑責。
當地律師 備而不用
張哲倫發現,很多企業自以為很懂專利,其實離開台灣之後差很多,很多廠商參展只有商業規劃,欠缺法務考量,常聽到「最容易成功的時候就是對方律師不在的時候」,所以到其他國家參展,最好要有當地的律師陪同,不然看到警察都不知道甚麼可以作、甚麼不可以作。
張哲倫建議,可以事先跟當地律師預約參展當天待命,就不會花太多錢,且可以在緊急時刻迅速找到律師,了解自身的權益、發布新聞稿,用當地語言作最精確的溝通,不會影響客戶的下單。
陳世杰說,行前可以推派一個人當團長,發生事情全權負責,並配合警方調查,剩下的人還可以繼續做生意,千萬不要大家一問三不知,結果通通被帶走,參展的目的也被搞砸。
如果明知對手、專利與商品,張哲倫認為,可以預先拉好防護網,提前向當地法院聲請假處分,命令對手不可用專利干涉銷售。趙緝熙也建議,如果已經在跟人家談授權,記得要對方出具保證不假處分的同意書或保證書,否則就要做好開戰的心理準備。
建準電機智財長黃崇仁直指,台商「模擬情境」的功力太差,參展前應該想好如果被抓的時候要怎麼辦,不要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。陳世杰提醒,關於參展商品的資訊揭露很重要,因為請求搜索必須說明標的,此次策動攻擊的義大利Sisvel專利管理公司會成功,就是事先掌握台灣廠商的參展產品,所以廠商日後要留意資訊揭露的地點與程度。
展覽結束 適度反擊
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邵瓊慧則強調,接單時要釐清授權來源,如果是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,要問清楚是不是權利人,契約也要證明自己的善意;硬體中的軟體,也要授權,否則會觸犯著作權;就連商標、宣傳單都可能觸犯當地商標或著作權,要事先查明。
邵瓊慧認為,要把握幾個原則:釐清權利範圍、執法標的、文化、語言與法律規範,避免訴訟,把損失降到最低。如果常有不良紀錄,會被拒絕參展,儘量不要留下不好的紀錄。
展覽結束後,被搜索廠商可以視情況提起舉發專利無效或提起反訴,作適當的反擊,如果判決確定沒有侵權,還可以向對方主張商譽受損等民事賠償。
李貞儀指出,發動攻擊的廠商,大部分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阻撓參展而逼迫授權,或其他商業合作機會,所以這一類案子和解的機率很高。陳世杰同意,展場攻擊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,主要是讓對手感到困擾,並達到「擋訂單」的目的,所以如果沒有公權力介入,廠商不需太緊張。
3月6日,德國漢諾威CeBIT電腦展的第三天,超過180名檢警突然大批湧入,對參展的台灣數家高科技業者展開大規模搜索,在語言不通、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,現場一陣兵荒馬亂,商品被扣住、主管被帶走,被搜索的30多家台灣廠商宛如驚弓之鳥,在人生地不熟的德國,手足無措。
漢諾威事件規模之大,是「空前」,但不會「絕後」,正因為市場的國界逐漸消弭,授權市場大餅人人想分,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專利權人像獵人似的四處追討權利金,目標之一就是從代工轉型、逐步累積研發能量的台灣企業,愈來愈頻繁的智財大戰無可避免,台商不能坐以待斃。
事後補救 形象受損
漢諾威的震撼來得突然,但寰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怡芳並不意外,據她所知,大多數被搜索的廠商原本就在談授權,所以台灣廠商理應知悉敵人是誰、究竟是那些專利出了問題。
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趙緝熙則認為台灣公司有些冤枉,因為多數廠商都正在跟權利廠商談判,但沒想到被搶先一步聲請假處分,真正有侵權危機的其實沒幾家,所以有些企業當天被抓,隔天仍繼續作生意。
為了不讓漢諾威的悲劇重演,除了在研發階段就要研究同業的IP、迴避設計,參展前更要有萬全準備。理律法律事務所律師張哲倫提醒企業,事後補救不是不行,但形象受到打擊,潛在客戶也都跑了,花再多成本也無法挽回。
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陳世杰認為,除了參展前備妥技術資料,還可以積極的針對有侵權疑慮的產品,找專業的律師或專利事務所鑑定,取得「未侵權意見」;雖然非官方文件,但能排除「故意侵權」的指控,也能讓供應商、下游廠商與客戶安心。
很多競爭對手為了日後證明侵權嫌疑人的故意,都會先發出警告函或律師函。陳世杰提醒,廠商千萬不能忽略,要立刻評估自身產品有無侵權,並循相同方法找事務所取得「未侵權意見」。
再來,參展前要先了解當地國家有無特殊規範。寰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貞儀強調,法律有國界,每個國家都有新的措施或作業準則,在台灣專利已除罪化,但德國卻仍有刑責。陳世杰補充,歐盟比較保護IP,包括法國、義大利、西班牙都有刑責,亞洲地區僅有日本有刑責。
當地律師 備而不用
張哲倫發現,很多企業自以為很懂專利,其實離開台灣之後差很多,很多廠商參展只有商業規劃,欠缺法務考量,常聽到「最容易成功的時候就是對方律師不在的時候」,所以到其他國家參展,最好要有當地的律師陪同,不然看到警察都不知道甚麼可以作、甚麼不可以作。
張哲倫建議,可以事先跟當地律師預約參展當天待命,就不會花太多錢,且可以在緊急時刻迅速找到律師,了解自身的權益、發布新聞稿,用當地語言作最精確的溝通,不會影響客戶的下單。
陳世杰說,行前可以推派一個人當團長,發生事情全權負責,並配合警方調查,剩下的人還可以繼續做生意,千萬不要大家一問三不知,結果通通被帶走,參展的目的也被搞砸。
如果明知對手、專利與商品,張哲倫認為,可以預先拉好防護網,提前向當地法院聲請假處分,命令對手不可用專利干涉銷售。趙緝熙也建議,如果已經在跟人家談授權,記得要對方出具保證不假處分的同意書或保證書,否則就要做好開戰的心理準備。
建準電機智財長黃崇仁直指,台商「模擬情境」的功力太差,參展前應該想好如果被抓的時候要怎麼辦,不要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。陳世杰提醒,關於參展商品的資訊揭露很重要,因為請求搜索必須說明標的,此次策動攻擊的義大利Sisvel專利管理公司會成功,就是事先掌握台灣廠商的參展產品,所以廠商日後要留意資訊揭露的地點與程度。
展覽結束 適度反擊
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邵瓊慧則強調,接單時要釐清授權來源,如果是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,要問清楚是不是權利人,契約也要證明自己的善意;硬體中的軟體,也要授權,否則會觸犯著作權;就連商標、宣傳單都可能觸犯當地商標或著作權,要事先查明。
邵瓊慧認為,要把握幾個原則:釐清權利範圍、執法標的、文化、語言與法律規範,避免訴訟,把損失降到最低。如果常有不良紀錄,會被拒絕參展,儘量不要留下不好的紀錄。
展覽結束後,被搜索廠商可以視情況提起舉發專利無效或提起反訴,作適當的反擊,如果判決確定沒有侵權,還可以向對方主張商譽受損等民事賠償。
李貞儀指出,發動攻擊的廠商,大部分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阻撓參展而逼迫授權,或其他商業合作機會,所以這一類案子和解的機率很高。陳世杰同意,展場攻擊是一種商業競爭手段,主要是讓對手感到困擾,並達到「擋訂單」的目的,所以如果沒有公權力介入,廠商不需太緊張。